289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为皇室姓李,又称李唐,被公认为中国最强大的时代之一。
大唐开国
唐朝皇室来自陇西李氏。据说十六国西凉开国君主李耀是他的远祖。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陇西李氏自秦朝以来一直是著名的武将军家族,涌现出西汉飞将军李光、秦国著名将军李信等著名将军。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唐朝皇室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关陇集团的标准政策被奉行,李氏被赋予胡姓“大野氏”。隋文帝恢复了北周末的李氏。隋朝时期,由于隋朝杨帝滥用国力和三征高句丽的失败,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不可逆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13年(617年)5月,唐国公李渊以尊隋的名义在晋阳出兵,一路势如破竹。11月,他占领长安,以立代王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担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杨迪皇帝去世。五月,杨玉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了唐朝“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五月去世的杨玉,随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王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南陈、隋初留下的丰富财富被隋末动乱破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急剧下降到200多万户。外部东突厥前所未有的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吐谷浑、高昌都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屈服于突厥。突厥人想模仿北魏道武帝进入中原。然而,中原王朝却被内部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形势十分严峻。
进入主关前,李渊先派使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高,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李世民被派去打败刘武周和宋金刚,刘武周和宋金刚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然后洛阳郑帝王世充和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击唐朝。622年,李世民击败联军,俘虏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凯也被李建成击败,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率杜伏威剩余部分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第二年被唐军俘虏,分开江陵的萧铣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第二年,岭南冯盎降服,虔州林士弘死亡,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与王子李建成为王位作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变革,杀死王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知道情况,所以他让位成为太上皇帝。李世民为唐太宗继承了王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复洛阳首都,被称为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期间在洛阳工作了11年。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朝的教训,重视人民的生活;注重官员治理,选拔人才,充分利用人才,重用魏正等官员;采取以农为本、严格节约、休养、文化教育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社会更加稳定;大力平息外遇,尊重边境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稳定边境,唐太宗被四个国家尊为“天可汗”。贞观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武功繁荣的局面,历史上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武功繁荣的局面,历史上被称为“贞观之治”。这是唐代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王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作战,但都被废除,第九个儿子晋王李治为王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都迁至洛阳。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定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极、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们牢记太宗的遗嘱,奉行不渝太宗的训令,接受建议,热爱人民。
李治即位后向群臣宣布:“事有不便的人,悉宜陈,不尽的人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询问人民疾苦;太宗训令崇节,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和外州有献鹰、猎鹰、犬马者罪。”[3]唐高宗君臣萧规曹随,按照唐太宗时期的法令执行,所以永徽时期,边境稳定,人民阜安,有贞观的遗风,历史上称之为“永徽之治”。唐朝在位期间领土最广。
武周时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武则天逐渐掌握了政权。武则天原为唐太宗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称为皇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60年,由于身体原因,唐高宗让武则天处理朝政。因此,武则天被称为唐高宗“二圣”。唐高宗死后,王子李显为唐中宗即位。武则天因与唐中宗不合,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为四子李旦为帝,为唐瑞宗。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除唐瑞宗,继皇位,改名为周,历史上称为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丹为皇后,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掌权称帝期间,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掌权以来,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官员。“北门学士”,许多士人来自中原、关东、江南等地,并大力提拔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也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佛寺建得频繁,洛阳龙门石窟的扩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开元”或“政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李丹被立为相王。但唐中宗一直受到魏皇后、女儿安乐公主、武则天老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敬珲等人相继被流放或杀害。魏皇后故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安乐公主则要求成为皇太女。魏皇后和安乐公主在景龙四年(710年)共谋毒杀唐中宗,魏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为唐战帝,并想加害相王李旦。李丹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魏皇后、安乐公主和吴的残余势力,并支持李丹复位。
开元盛世
唐睿宗复位后,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与王子李隆基发生了权力纠纷。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为唐玄宗让位于李隆基。第二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送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治斗争。
唐玄宗整顿了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了姚崇、宋静、张嘉贞、张说、李元红、韩休、张九龄等贤臣,整顿了腐败官员,建立了一套调查制度,精简官僚,减少冗余官员,建立了采访,增强了地方权力;经济上提倡节俭,抑制佛教,几乎废弃义仓制度,还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合并造成的逃户问题;军事上,政府兵制改为招兵制,马政复兴,辽西营州和唐瑞宗时期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被收复,契丹、奚、室韦、漠河等民族政权再次被降服。西域吞并勃律,攻灭突骑施,塞北降服复国后突厥,后支持维吾尔族切断后突厥。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进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可做,统治者逐渐失去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了国事。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沉溺于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李林甫为宰相长达18年,使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喜出望外,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争,以邀战功。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掌握重兵的胡安禄山是最重要的。
天宝14年(755年)11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的机会与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12月,叛军攻入阳,唐玄宗率众逃往成都。史称“安史之乱”。[8]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帝。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名圣武。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绥阳太守许远等人带领军民坚守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绥阳(今河南商丘)。在绥阳战役中,叛军尹子奇报复了多次失败的仇恨,使安庆绪前后数十万军队受到遂阳市4000名守将的约束。这场城市战役持续了十个月,使唐朝能够反击,郭子仪能够平静地收复两京。
八年的安史之乱严重损害了唐朝的活力,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度逐渐瓦解,土地并购现象日益严重,租用和平庸制度无法实施。战后,大唐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形成了藩镇分离的现象。
唐代宗时,刘燕改革了盐法,改善了国家财政。唐德宗任命杨燕为相,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年(780年)开始实施两项税法,并在夏秋两季按土地征税。唐德宗也试图平藩,但却引起了朱滔、李希烈、朱彪的叛乱,发生了持续五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然叛乱将被打败,但唐朝与其他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并进一步深化了分离。
元和中兴
唐朝有吐蕃、回河、南诏等外患,宦官掌权。禁军甚至皇帝的支持都是由宦官决定的。节奏使得地方政府有独立于中央政府的管理权,成为唐代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唐顺宗的过渡阶段,[9]然后由永贞内禅和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即位后,他经常阅读经典记录,并钦佩贞观、开元等故事。唐宪宗以祖先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群臣的作用,敢于任命能臣贤臣为宰相。李春在延英殿与宰相讨论后很晚才退出朝廷。唐宪宗在位15年,政绩多,政治改革勤勉,取得了元削藩的巨大成就,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实现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再次统一。
宦祸党争
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儿、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纠纷越来越激烈,使宦官更加强大。牛和李相继执政,历史上称之为“牛李党争”。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和李训和郑注发动了甘露的变化,密谋杀害宦官,但失败了。随后,宦官团结一致;大臣们只能利用藩镇的军队来对抗宦官的权力,播下晚唐藩镇与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会昌中兴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支持下,通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发挥得很好,宦官的势力相对削弱。唐武宗对宦官也有很多不满,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解决。但从唐文宗失败的教训中吸取教训,以阳为尊重,实际上逐渐冷漠。
会昌二年(842年)4月,宦官仇士良见武宗越来越重视李德裕。由于担心宦官失去权力,他散布谣言,称首相同意降低禁军衣粮、马草料等费用,以激怒禁军闹事。听到这个消息后,李德裕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不已,拿出君主的作派,派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到宜布御旨:“这件事纯粹是谣言,一切都是我的安排,与宰相无关,等不得信口雌黄。”士兵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露后,不得不恐惧地向唐武宗谢罪。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两军。名义上被提升,实际上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了解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处境不好,以退为进,以身体疾病提出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辞呈,将他改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击败回吾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平定泽鹿镇叛乱。在位期间,藩镇降服。会昌中兴是唐武宗振兴朝廷的一系列政绩。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和景教。因此,在佛教史上,被列为三武灭佛的君主之一,历史上被称为会昌灭佛。
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后来,宦官选择李晨继承王位,希望继续朝政。表面上看,唐宣宗是一个无能的人,很容易被宦官利用。即位后,他努力工作,贬低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的过度扩张;打击非法权贵的外戚。宣宗勤俭治国,体谅人民,减税,注重人才选拔。改变唐武宗禁止佛教的政策,再次尊重佛教。唐宣宗时期,张立超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河西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重返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演朝廷,使回吾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市。同年10月,仆固俊和吐蕃将军还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往秦州,途中被尚延心攻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改善,人民日益富裕,使已经衰落的朝政呈现出来“中兴”小康局面。事实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了寇乱。
日落西山
唐宣宗后,唐懿宗和唐熙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下坡路。唐末,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13年(859年),民变爆发。唐朝经济命脉江南,受黄巢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黄巢之乱后,唐朝的经济基础被打破,宦官管理的禁军损失太大,宰相和宦官争夺权力。黄巢起义后,唐熙宗死于唐末动乱,皇位由弟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乾宁五年(898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发生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督国家。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帝,使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与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和李克用成了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让朱温入宫尽杀宦官。天佑元年(904年),朱温派兵长安,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然后杀害唐昭宗。天佑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低朝官,杀死白马驿(今河南滑县)30多名朝臣,投尸于河,历史上被称为白马驿之祸。朱全忠原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皇位,但由于淮河以南地区的失败,唐哀帝早于907年就被迫禅让。天佑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竹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历史称后梁,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李建造的后唐和十国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继承者“唐”作为国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