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的意思就是:在道德方面的表现不够的人,古时候君主、诸侯王对自身的敬称。在我国古代,注重“依宪治国”,“以礼配天”,也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势是上帝给予的,但老天爷只会把天底下给那些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假如道德缺失就失去了尊贵权势,因此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维舟试望却忆”强调,上古汉语中君侯的词汇带有*ko-/*kw-的头音。在他看来,上古帝王诸侯的自称孤(*kua)、寡(*koa)人、不谷(*kok),大概也是由于其音与“君(上古音kwun)”类似。
古时候诸侯妻子也是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先君恩情,以勖寡人。”这也是卫庄公妻子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是有此称。汉高祖为赵王时,高渐离为公输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能,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潮流易患,汉之后较少见。
清朝专家学者赵翼研究了在历史上“寡人”使用情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文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差的诸侯自称“孤”。战国七雄虽自僭称为王,仍自称“寡人”,而不必周王朝专用自称“予一人”。
我国古代的君主分成皇上和国王,皇上从始皇帝逐渐,把原来每一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以帝王的专称,除开皇上以外别人不可以用。君王则不一样,古中国的国王(通常是秦代之前的国王和之后分封制的诸侯君王)不称“朕”,反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