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关皓月寄情的诗(李白注明月)

纵览中国古代诗歌史,作家一直痴情,常常为悲欢离合而哀叹万分。无论是亲朋好友、情侣或是却忆家园的分离出来,都会使作家很长时间令人难…

纵览中国古代诗歌史,作家一直痴情,常常为悲欢离合而哀叹万分。无论是亲朋好友、情侣或是却忆家园的分离出来,都会使作家很长时间令人难忘,进而写作出大量的离别诗。而作家寄托离愁别绪,又离不了各种各样风景和意境,其中尤以“皓月”寄托离愁别绪作品最令人熟知。

例如,诗圣杜甫《月夜忆舍弟》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东坡《江城子》里的“料得每年愁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李清照的词《一剪梅》里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及其文中向大家分享的“我寄愁心与皓月,随风飘荡直至夜郎西”,都以“皓月”的意象,寄托离愁别绪的经典作品。

“我寄愁心与皓月,随风飘荡直至夜郎西”,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传统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约用于唐高宗天和十二载(753年),那时候李白了解朋友王昌龄贬谪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后,便写出本诗表达感愤,表述痛惜与同情之义,寄托心里一腔想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知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皓月,随风飘荡直至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知龙标过五溪”,意思就是在这样一个飞絮染尽,杜鹃鸟哀啼的日里头,听到您贬谪为龙标县尉,需要经过五溪的地方。不论是带有飘零之氛围的扬花,或是带有道别之恨得子规,亦或者是代表着迁谪之途荒远、艰苦的五溪,全是融情入景,为了能3D渲染一种苍凉忧伤的氛围。

但这种苍凉忧伤的氛围,便是来源于李白对朋友王昌龄贬谪龙标县尉的痛心与同情。由于王昌龄贬谪的原因是因为“不护细行”,其实就是疏忽小标题,完全就是惹恼贬职。王昌龄自己就曾经在《芙蓉楼送辛渐》是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表明了自己的纯真可怜。

“我寄愁心与皓月,随风飘荡直至夜郎西”,是李白的脑洞,他没立即描绘对朋友王昌龄的一腔想念,而是用皓月寄托自身的思念与想念,并委托传达给夜郎西的王昌龄。众所周知皓月本无情,但这里的皓月却恰如一个掌握作家,且富有同情的贴心人,自己愿意将李白对待朋友的痛惜、同情与想念带到远方。

除此之外,早就在南朝宋作家谢庄的《月赋》里就有“佳人迈兮音尘缺,隔万里兮共明月”,仅有皓月才可以与此同时照亮自己和远处的人一说。包含后来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说。因而,尽管李白与王昌龄相隔两地,不可以当众述说,可是当明月东升时,则是可以共思念。

做为诗文,做为一首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篇数不久,却用奇思妙思,以浪漫造型艺术表达形式,把友谊描绘得真挚感人,坚信大家读之后都会便觉扣人心弦。以皓月寄托想念,传颂上千年诗情画意。

西风

作者: 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