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这个词应该来自英译。在英语中,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产生的热带风暴被称为typhon。翻译成中文时,取其声,翻译成“台风”。事实上,英语词汇typhon并不是英语本土词汇。它模拟了粤语中的词汇“大风”才产生的。粤语中,大规模的风灾,都被称为粤语。“大风”,粤语发音:tai fung。200年前,第一位英国传教士罗伯特来华·马礼逊编撰了一本《广东省土话词汇》,其中包含了这本书。“大风”这个词并标有粤语发音,他进一步推断英语typhon的词源是粤语“大风”。“台风”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总结一下:先有粤语“大风”(tai fung),相应地,英语创造了typhon,转译成中文,最终形成“台风”这个词汇。
台风名称的由来
1.国际台风命名系统
台风的名称是国际气象组织(WMO)由WMO和世界气象组织发起的国际台风命名系统决定(WMO)全球台风委员会(GFC)由WMO和GFC共同确定,其中WMO负责台风的科学研究,GFC负责台风的实际应用。
二、台风命名的方式
台风命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每年从A开始,每个字母可以有多个台风。比如2020年的台风名称是从A开始的,依次是“Atsani”、“Bavi”、“Cimaron”等等。另一种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语言。例如,日本台风的名字通常是日本汉字,中国台风的名字通常是汉字,韩国台风的名字通常是韩语,而英国台风的名字通常是英语。
三、台风命名的历史渊源
台风命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台风的名字通常是一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泰坦尼克”,在古罗马神话中“赫克托”等。现代台风名称大多来自某一地区的语言。例如,日本台风名称来自日语,中国台风名称来自汉语,韩国台风名称来自韩语,英国台风名称来自英语。
为什么要给台风命名?
据说20世纪早期的一位澳大利亚预报员首次将台风命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因此,气象学家可以公开戏称它。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真正必须命名台风的主要原因是台风的危害很大,需要足够的关注;第二,台风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台风经常同时出现在海上。以中国为例,每年的台风季节都会产生数十个台风,至少有三分之一会登陆中国。气象部门应密切监测其趋势,并发出预警。
正因为如此,美军在关岛设立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习惯于在二战期间给台风取名。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正式命名始于1945年,一开始只使用女性的名字。据说1979年以来,由于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一个男人的名字和一个女人的名字交替使用。
自1959年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对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编号(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当其云系结构和环流清晰时,只要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为7级或以上的报告也被编号。强度弱的热带气旋一般称为热带低压和热带干扰,因为强度低,生命史短,编号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