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经(十三经都包括哪十三经)

1、十三经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

1、十三经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作为儒家最基本的经典,《尔雅》十三部经典作为其形成和收藏..,以下是对十三经指的是哪十三经?详细回答!

文章目录

1、十三经包括哪十三经2、十三经是什么3?、十三经是指4、什么是佛教十三经?

十三经包括哪十三经

1、十三经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作为儒家最基本的经典,《尔雅》十三部经典的形成、收藏和雕刻过程一直受到讲学家和作家的关注。

2、各种经学作品,尤其是概论性或通论性作品(如《群经概论》)、《十三经概论》、《经学通论》等。),按照常规在第一章(或相当于第一章的位置)设置“从‘六经’到‘十三经’”等章节。

3、今天常说的儒家经典有《十三经》,是儒家十三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作品,是儒家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源泉。然而,从早期的儒家背诵“六经”(也被称为“六艺术”)到后期的“十三经”,儒家经典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收集、扩展和最终定型的过程。

什么是十三经?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历代把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所以被称为“经”。

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从上古到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经济、语言、伦理、民俗、地理、科技、规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建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起初,儒家经典是“六经”,孔子称之为“六经”,即《诗》、《书》、《礼》、《音乐》、《易》和《春秋》。《音乐》早在战国后期就消失了,所以汉武帝只有《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

由于汉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到了东汉时期,《论语》和《孝经》除了《五经》之外,被定义为读者必读的书籍,因此儒家经典被扩展为“七经”。

在唐代,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和科举考试项目中,有“九经”之说。这是《诗》、《书》、《易》、《周礼》、《仪式》、《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等九部经书。

在“七经”、在《九经》中,一些古代阐述经义的《传》和《记》也包括在经典的范围内。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要求所有学者学习,这被称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在石碑上刻九经、论语、孝经和尔雅。共有12本书被称为“十二经”。这些经文雕刻的石头至今仍保存着,这是著名的“石经”。

理学家们在宋代也将《孟子》提升到了经书的地位。 《孟子》是北宋哲宗元佑时期的科举考试。 从那时起,儒家经典就成了“十三经”。从那时起,“十三经”的名字一直保持稳定,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再也没有改变。

十三经是指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如下: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礼记》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九经。

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加《孝经》、《论语》、《二雅》是十二经;南宋复增的《孟子》被称为十三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处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受到尊重和广泛影响,是任何其他经典书籍都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仅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政策和计划,而且都遵循儒家经典,规范臣民思想,建立伦理道德,引导民俗。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祖先,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支柱。其内容广泛而深刻,包括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世界公众的大同理想、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主张等。这些思想的本质渗透到民族的个性和心理中,仍有积极的影响。

什么是佛教十三经?

佛教十三经:佛教十三经: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密经》、《维摩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

但以上佛教十三经是中华书局编的集合,佛教界没有统一认可。因为佛教宗派很多,各宗派主修的佛经也不一样,中华书局编辑的集合只代表中华书局。比如藏传佛教人不认可,南传佛教也不认可。

西风

作者: 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