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以来就以陡峭的地形而闻名,它东扼华北平原,北控河朔草原,西连中平原,南连中原沃土。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中,对山西地形的评论如下:夫与人打架,不遗余力,不遗余力,不全胜。今天陛下入关,案秦故地,也是为了扼杀世界的亢奋。
如果山西只有很多雄关险塞,没有发达的经济实力,恐怕就不会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由魏、赵、韩三雄、唐帝国、沙陀人建立的后唐等国,凭借山西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最终建立了霸权。
山西简称晋,是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三子,开国之初的国名也不叫晋,而是唐。
直到唐叔虞的儿子姬谢到位,他才改为晋朝。由于晋国宗室与周王同出一脉,晋国历任国君都以保佑周王为己任,多次帮助周王室成功度过灾难。
特别是晋文侯在位时,与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诸侯合作,共同守护周平王东迁洛邑,稳定了烽火戏诸侯后周王室的混乱局面。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周王和诸侯去世后,他们的地位只能由长子继承。
但是到了晋文侯,由于他的父亲晋穆侯出生在前面,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遏制他哥哥晋战叔的权力,晋战叔在晋穆侯去世后不久就谋权篡位,成为晋侯。
虽然晋文侯在流亡几年后成功夺回了晋侯的位置,但晋战叔叔的所作所为给晋国带来了不良影响。
打破了晋国长期以来继承长子的传统,让晋国宗室子弟明白,只要实力强大,就能代君自立,成为晋侯。
正是因为前例可循,曲沃代翼、李姬乱晋等一系列改变晋国命运的重大事件最终发生,为晋国灭亡奠定了基础。
晋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姬伯即位为晋侯,历史上被称为晋昭侯。昭侯即位第一年,晋国发生动乱。为了稳定朝局,晋昭侯决定将曲沃城封给叔叔,历史上被称为曲沃桓叔。
由于曲沃桓叔比晋昭侯大,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曲沃桓叔以其优雅的德行和卓越的才华而闻名于世,他在当时的学者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学者都投身于曲沃桓公。
由于曲沃城本来比晋都翼城更富裕,曲沃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翼城好,曲沃城经过曲沃桓公多年的精心管理,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晋都翼城。
随着曲沃桓公势力的逐渐强大,再加上晋战叔的榜样,曲沃桓公逐渐萌生了杀君篡位的想法。
事实上,晋昭侯也知道曲沃桓公的力量足以威胁自己。和晋穆侯一样,晋昭侯作为一个大宗,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小宗势力的肆无忌惮扩张。
事实上,晋昭侯还是有饱学之士的,比如见证了大叔篡位自立、文侯夺回君位事件的大夫师服。
听说晋昭侯决定把曲沃城封给桓叔后,师服立即与晋昭侯见面,说将曲沃封给桓叔,无疑是取乱之道,势必养虎为危机大宗公室。
不幸的是,面对这样一句好话,晋昭侯根本没有采纳。然而,晋昭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证明教师说的话是否正确,因为晋昭侯在位仅七年后就被晋国大臣潘父杀害。
潘父杀君后,准备迎接曲沃桓叔进入翼城即位为君,潘父的所作所为正中曲沃桓叔的下怀,于是曲沃桓叔立即前往翼城。
然而,当时的晋国人并不支持曲沃桓叔即位。相反,他们派兵攻击曲沃桓公,并把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作为晋君,也就是晋孝侯。曲沃桓公失败后,别无选择,只能回到曲沃城。最后,曲沃桓公在遗憾和不情愿中死去。
虽然曲沃桓叔是**,但曲沃桓叔的遗产被他的后代继承了。曲沃小宗与翼城大宗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曲沃桓叔的去世而消失。相反,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双方的明暗斗争越来越激烈。
曲沃桓叔的儿子曲沃庄伯继位后,为了实现先父的遗愿和自身利益,曲沃庄伯在晋孝侯十五年。
派刺客潜入翼城成功暗杀晋孝侯,并通过贿赂周桓王得到周王室的支持。曲沃庄伯与郑国、邢国共同攻打晋都翼城。收受贿赂的周桓王还派周医生尹和吴出兵帮助曲沃庄伯。
然而,由于荀国等诸侯反对曲沃庄伯即位,曲沃庄伯在诸侯和晋国人的反击下不得不再次回到曲沃城。
曲沃庄伯返回曲沃城后,晋国人拥有晋孝侯的弟弟晋鄂侯为晋君。在终晋鄂侯之世,曲沃庄伯直到晋鄂侯去世,才再次试图反叛。
这次叛乱,因为曲沃庄伯之前背叛了周桓王,听说曲沃庄伯再次叛乱的周桓公立即派德高望重的公讨伐并击败了曲沃庄伯。
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周桓公立。曲沃庄伯兵败逃回曲沃城,两年后就去世了。
曲沃庄伯**之后,他的儿子曲沃武公即位后,三次攻打翼城,最终攻打翼城灭亡。为了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掌握晋国实权的曲沃武公把晋国所有珍宝都献给了周厘王。
经过67年的努力,曲沃小宗彻底击败了翼城大宗,赢得了晋国的正统地位,因此曲沃武公也被称为晋武公。
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晋献公即位。为了避免“旁支夺宗”事件的再次发生,晋献公采纳了士生的言论,杀死了晋国旁支宗室的所有子弟。
虽然晋献公通过杀死旁支宗室的子弟,避免了旁支夺宗时间的重复,但由于晋献公沉迷于李姬的美丽,晋国再次陷入内乱。
正是因为“战叔篡位”、“曲沃代翼”、“李姬之乱”三次宗室内乱,导致晋文公及其历任晋公,为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只要有新君即位,就必须杀死宗室子弟。
经过长时间的处置,晋国的公族力量几乎不复存在,宗室造反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宗室威胁消失了。为了稳定朝局,必须有公族,但不能停止杀害宗室。
因此,在权衡利弊后,晋国国君采取了巩固统治的方法,以支持自己的诸卿为公族。
采取这种方法后,晋国国力强大,持久不衰,长期压制齐秦楚三大国,除少数时期外,晋国可谓是主宰中原。
清代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全祖望,认为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这种说法是否有偏见暂且不论,但毫无疑问,晋国在春秋时期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没有晋国宗室力量的制衡,诸卿像怪物一样肆无忌惮地发展壮大,最终发生了诸卿夺权事件。因此,晋国被魏国、赵国和韩国瓜分。
事实上,无论是抑制公族力量还是诸卿势力,最终目的都是维护国君的绝对统治地位。
可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始终保持国君的绝对统治地位,难免会出现宦官、外戚、功臣、宗室等诸多势力夺权事件。
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力量都不能太强大,保持平衡是最好的,但有多少国王能一直这样做呢?